文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改造将老旧小区转变为高品质住宅,重点关注了北京的劲松一区114号楼的改造案例。文章还讨论了改造资金的筹措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新技术提高改造效率和质量。最后,文章强调了政府、居民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性,以实现“住有宜居”的目标。

n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老旧小区的改造成为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好房子”概念,正是对这一需求的积极响应。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一区114号楼的改造,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栋1978年建成的6层框架轻板实验楼,经过原拆原建的改造,如今已焕然一新,不仅增加了电梯,还改善了居民步道和停车位等设施,室内装修也采用了防水、防潮、防墙皮脱落的工艺。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翻新,更是对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劲松街道工作人员张晓磊提到,改造方案不仅更新了水、电、气、热等老化管线,还注重适儿化、适老化改造,增加了相关配套设施。这种“内外兼修”的改造方式,使得居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了“住有宜居”。
然而,改造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筹措的难题。浙江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小营巷社区改造项目就曾遇到过资金难题。最终,社区采用了政府、居民、社会资本多方出资的模式,有效减轻了居民的经济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委员认为,多元资金筹措模式是老旧小区改造的新路径,通过低息贷款、税费减免、信用管理等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在改造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北京市西城区桦皮厂胡同8号楼项目采用了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与预制构件结合的建筑体系,90%以上的建筑工序在工厂内完成,再运到现场吊装、组建成完整建筑楼房。这种建造方式不仅缩短了工期,还减少了固废排放,充分展现了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趋势。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居民和社会资本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改造方案、多元的资金筹措方式和新技术的应用,我们有望将更多的“老破小”转变为“好房子”,让居民真正享受到高品质的居住环境。\n